《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24年第3期“中宣部重点专栏·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刊文《周秦儒学“无为”观念的本旨与践履边界》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19期“论点摘编”转载。
该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周秦道统思想与周秦政权合理性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鲁建辉副教授。鲁建辉副教授在文中认为,周秦时代,诸子已有“无为”观念。它们来自前代的“神道设教”治国模式下的“无为”观念,一是“无为”乃天帝的教示,二是君“无为”、臣“有为”的基本分职。到了西周末年,《周易》中已有鲜明的“无为”思想,“《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已接近“无为而无不为”,并上升到了原则高度。各家“无为”的具体内涵大相径庭。儒学从来都不单独讲“无为”,亦即不思考纯粹的“无为”,而是将“无为”与“为”合一而论。“为”落在达“道”,此道乃儒者“惟精惟一”之道;“无为”落在否决歧途,成其一道。儒学的“无为”观念阐发、漫延、推广至所有人的生产生活、为学为政、精神世界等方方面面,与“有为”一起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形而上的德性方法论的肯定、否定原则。“无为”观念是周秦儒学中具有辩证性的重要观念之一,它的践履边界若被突破,必然带来各式各样的负面后果。周秦儒者“无为”观念的德性本旨,关注到“为与无为”的往来“边界”,使二者在矛盾中实现了平衡与和谐,达至儒家“无为之为”的通彻境界。(文/图 杂志社 张瑜 审核/刘林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