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携手宝鸡市委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依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宣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共同打造了“学习强国·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一栏四个主题(即学术研究、听我讲文物、瑰宝探秘、寻觅周秦等)的架构,四个主题均稿源充足、社会反映热烈。
宝鸡,作为周秦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既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辉煌记忆,更是宝鸡市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宝鸡由此获得“周秦文化发源地”“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本着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早于1984年就开始在社科版学报创设“周秦文化与青铜器”专栏。40年多来,“周秦文化与青铜器”茁壮成长,共计开栏近130期,刊文约360篇。2023年12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入选中宣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并由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每年提供10万元栏目建设专项经费。为了推动“周秦文化与青铜器”研究成果大众化、普及化,学报编辑部与市委宣传部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传播之旅。
宝鸡文理学报编辑部依托自身长期编校的学术成果储备,本着服务大众、服务普通读者的理念,从中精心筛选出研究周秦文化及青铜器的优秀论文。从普通读者能读、易读、喜读的阅读需求出发,在不改变原文逻辑、思想与观点的前提下,编辑部工作人员联合文章作者,将其精简为2000字以内的普及版。通过“三审”“三校”以及编辑集体讨论之后,提交给宝鸡市“学习强国”建设平台。平台编辑团队再次“三审”“三校”之后,才上传“学习强国”平台。学术论文丰富的文献、专业化的语句、严谨的逻辑表述,与普通读者有着天然的距离感。学报编辑部凭借专业的素养和对文化传播的热忱,一年之间为“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了24篇高质量的文化普及文章。
24篇推文涉及炎帝传说、周秦诸子、周秦历史、青铜器与礼制、出土文献与周秦文化、全球史观下的周秦文化等多个主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周秦文化世界。这些推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其中,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黄锦前教授《西周金文中的怠政、庸政和惰政》一文,通过对西周金文中相关铭文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政治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与应对策略,为现代社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引发了读者的广泛思考与讨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叶先闯博士《新见贤鼎铭文揭示西周大射礼》一文,则让读者穿越时空,亲临西周时期的大射礼现场,感受那庄重而热烈的氛围,增进了大众对古代礼仪文化的了解。这两篇推文的阅读量已达到29000次,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读者对宝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也充分证明了该栏目的成功与影响力。
“学习强国”作为当下极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借助这一平台,“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得以迅速成长,将宝鸡的地域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每一篇推文都宛如一扇窗口,透过它,读者可以窥见周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以文化传播为核心,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着地域人文精神。周秦文化中蕴含的严谨治学态度、尊礼守法观念以及开拓进取精神,通过一篇篇推文的传播,逐渐融入宝鸡市民的精神血脉,成为激励当地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在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该栏目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是地方发展的软实力,独特的地域文化能够吸引游客、凝聚人心、激发创新活力。随着“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的广泛传播,宝鸡的文化名片愈发亮丽,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普通游客前来探寻周秦遗迹,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这种文化自信的提升也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了当地企业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文化创意,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的建设,是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宝鸡市委宣传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为地方文化与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范例,也为其他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该栏目有望继续深耕周秦文化沃土,挖掘更多学术成果,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让周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宝鸡乃至全国的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顾洪溪)